一九三八年挖掘调查张珲墓。
两千多年前,张诺在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相互借鉴亚欧文明交流,到处留下历史见证。 两千多年后,人们在追寻历史的痕迹中,不断还原昔日场景,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 西北大学考古学家与丝绸之路结缘不断前进。
黄文弼是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丝绸之路考古边疆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5月15日,由西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师范大学主办多机构协办的“丝路丹心——黄文弼与丝路”特展在西北大学博物馆正式举行。 特别是展览将全方位回顾“西北考古第一人”丝绸之路考古开拓者黄文弼的生平事迹,纪念他在考古学和教育学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1943年,时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黄文弼受学校委托,经重庆西安酒泉到敦煌,沿河西走廊赴新疆考察,8个月来首次踏足北疆地区。 黄文弼是最早进入新疆专门从事考古工作的中国学者,曾四次深入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前后六年,行程3.8万多公里。 黄文弼考察范围包括内蒙古和甘肃西部,新疆北起阿勒泰,南至和田,东至罗布泊,西至喀什。 他调查遗址大小数百处,重点挖掘数十处,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罗布泊盆地塔里木盆地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
两千多年前,张诺在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相互借鉴亚欧文明交流,到处留下历史见证。 两千多年后,人们在追寻历史的痕迹中,不断还原昔日场景,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
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 开幕式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隋唐洛阳城遗址等100个考古发现。 细心的人注意到,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由西北大学师生和毕业生主办的考古发现多达25项,占四分之一。
没有独特的人偶。 国家文物局每年都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青海都兰汤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项目河南伊川徐阳公墓项目西藏扎达山达隆戈公墓项目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大墓项目主持人均为西北大学校友。 5年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18项是西北大学校友主办的。
大学时代的考古专业是冷门里的冷门,邵晶选择了西北大学的考古专业,2009年进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2年初,完成寨头河公墓考古工作的邵晶接到新任务,带领考古队直接从黄陵出发,前往神木高家堡镇石峯村秃尾河北侧的石峯遗址。 “这里的三千多天,我们感受着陕北夏天的烈日和冬天的寒风,住在土窑里,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地与土为伍。 ”邵晶说,但门槛越严的地方,遗址保存得越好。 邵晶参与承担的神木石峯遗址考古项目获得国内外多项重要考古奖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也从一个青涩的考古“新手”成长为陕西考古界知名学者。
2017年,考古队开始对江村大墓外藏坑进行勘探挖掘。 随着挖掘的进行,出现了规模巨大配置顶级的坟墓。 形状呈“亚”字形,墓室边长约73米,周围有110多个外藏坑。
“在汉朝,这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式,只有皇帝或皇后才能使用。 ”焦南峰认为江村的大墓可能是霸陵,但他解释说,考古是科学,需要翔实的证据。 焦南峰和考古队成员通过严密细致的勘探挖掘,发现了大量重要证据,最终确定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至此,西汉11位皇帝的帝陵名位全部得到确认。
根据大量重大野外考古发现,西北大学深入参与“中华文明探矿工程”,组成史前文明研究商周文明研究秦汉文明研究隋唐文明研究等学术团队,聚焦黄河中上游至汉唐时期的聚落城址墓葬及宗教礼仪建筑等彰显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文明科技天文礼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和对外交往态势,彰显中华文明“血缘认同—地缘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进程,增强国家凝聚力
培养考古学专家的高地
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保存教育经费,将汉中城固南迁。 历史系下设考古委员会本着印证中国历史振奋民族精神的使命感,积极组织师生调查研究汉中地区文物古迹,对张珲墓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和修缮。 西北大学的考古学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此后,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在“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丝路”理念指引下,取得了一个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渊源发展脉络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西北大学考古系已培养6000多名毕业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培养体系最完善社会认可度最高的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这些毕业生71%服务于西部,80%扎根于基层。 全国科技考古人员40%以上来自西北大学,全国文物保护科班毕业生50%以上来自西北大学,全国各地考古队队长60%以上来自西北大学。 王子今王震中袁靖等著名学者独树一帜,付巧妹庄奕杰刘睿良等青年才俊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刘莉李峰黄晓芬等在世界著名高校授课,张廷皓宋新潮等在行业主管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考古学科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北大学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开展教学科研,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甘肃省临潭磨沟遗址新疆石人子沟遗址青海省都兰夏尔雅马可布遗址河南省宜阳苏羊遗址陕西省延安芦山峰遗址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扎根遗址等,都有师生实地开展科研的身影。
展示科技考古大学的力量
青花瓷是怎么诞生的? 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吗?
2018年,陕西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咸阳城遗址岩村公墓挖掘中,发现一个盛放液体的铜壶,工作人员立即将样品送西北大学科技考古中心进行鉴定。 成分分析后,西北大学科技考古中心人员发现出土铜壶中液体含量较高的是氨基酸类物质,还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酸,确认这些液体为酒类物质,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熟化”。
今年6月,由西北大学承担的“天山地区古人类遗传进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估,专家组评估“以高水平成果实现预期目标”。 该项目自2017年开始实施,项目组通过分析古DNA,系统揭示了乌兹别克斯坦人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遗传结构和遗传连续性,对于进一步了解天山东西部及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的迁徙和融合历史至关重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东天山40多处遗址人骨样品开展研究,填补了相关时间和地区人类古基因组空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