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骨头表面的切割痕迹
打碎鸟骨头上的痕迹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水洞沟12号遗址出土的414具鸟类骨骼进行了埋葬研究,深入探讨了史前鸟类的开发利用策略。这项成果发表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科学》国际期刊上。水洞沟12号遗址的鸟类主要为鸡形,其次是鹰形等肉食性鸟类。研究表明,古人在鸟类骨骼表面留下的切割、粉碎、烧烤和劈裂痕迹主要分布在鸡形目的肉质部分和猛禽前肢的四肢。这一现象表明,水洞沟的祖先可能对前者进行了更彻底的营养利用,而后者则被加工以获得羽毛。民族学研究表明,现代狩猎和采集群体有以食肉鸟类羽毛作为装饰以显示其狩猎能力或社会地位的传统习俗;水洞沟第十二遗址的古代人类也可能使用在遗址附近获得的猛禽羽毛作为个人装饰品,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或群体的注意。遗址中胡兀鹫和鸵鸟四肢骨碎片上出现刮痕,表明它们与史前人类骨制品的制造技术有关;水鸟和小鸡骨骼材料的缺乏表明,在冬季,古代人类可能主要活跃在水洞沟第12遗址及其周围地区;织网工具的数量以及环颈雉雌雄个体的明显差异表明,水洞沟古代人类可能采用了两种猎鸟方式-网捕和选择性弓箭猎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