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一级:花瓶 竹笋 芹菜 白菜 韭菜 酒 酒 酒 型盐 枣子 榛子 芡实 馒头 花瓶;蒸肉 猪排 鲜鱼 兔子 鹿排 菜汤 肉汁 菜汤 干鲤 栗子 白绫 鹿脯 锅魁 年糕;稻 粱 黍 稷 降一级:猪 牛 羊;烛台 香炉 烛台 降一级:花瓶 茶 水 烛台 烛台 茶 水 花瓶;香炉;酒池 执事 主祭位 执事 陪祭位 化帛处 天地君亲师位 降一级:先考某公讳 某某老大人 位;某氏堂上历代宗亲 位; 先妣某母讳;某某老孺人 位 点 降一级:茶水 米饭 酒 肉汤 茶水 鸡 五花肉 白菜 鱼 石榴 苹果 饼子 糕降一级:茶水 花瓶 烛台 香炉 烛台 茶水 花瓶;酒池 执事 主祭位 执事 陪祭位 化帛处 注:祭祖的水果可以更换,不能用菠萝榴莲等有刺的,花瓶的花,也不能有刺。 神主:注意:神主必须靠墙,不能在窗前。神主顶上必须有房顶。一般安在北方或东方。 主位:天地君亲师 位 陪祀:某氏堂上历代宗亲 位;先考某公讳 某某老大人 位;先妣某母讳 某某老孺人 位 主祭:古代妇女不参与祭祀,嫡长子或嫡长女则是主祭。 陪祭:古代德陪祭是五服的亲戚,但是现在五服基本上不清楚了。其余诸子女孙辈儿媳女婿侄儿侄女外孙则是陪祭。 执事:2人,左右各一。负责在祭祀过程中端茶送水,传递祭品。由大嫂 或大女婿担任。 1.前一天准备祭祀所需物品 2.当天清早,陈列神主,陈列祭品 3.与祭诸人,洗手。 4.主祭三跪九叩,上香三支,黄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陪祭一样三跪九叩。同时执事点亮蜡烛。 5.主祭先奠酒,同时执事揭开盖在神主上的红布。 6.主祭致祝辞禀告祭祀的意图和内容。如祭祖:儿承父母之体,感天地之恩,今当吉日修礼备馔以飨先君,乃祀诸圣。应有备仪,恭呈祭品。抑祭礼仪,追思先考。体孝行恭,而教后辈。 7.左执事,点红香一柱,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8.主祭三跪九叩,上香。陪祭一样。 9.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插入香炉 10.主祭端起酒杯。 11.左执事,倒酒,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12.主祭将酒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13.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14.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15.如此重复三次,为亚献三献。 16.左执事,端来米饭,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17.主祭将米饭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18.右执事,接过米饭,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19.左执事,端来肉汤,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20.主祭将肉汤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21.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22.主祭跪读祭文 23.读毕。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24.左执事,端来茶水,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25.主祭将茶水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26.右执事,接过茶水,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27.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28.主祭送神致辞宣布祭祀即将完毕。如:酒斟三献,礼馔普享。祭祀周隆,组考享欢。至今礼圆,宜回阆苑。 29.有嫡长孙,则嫡长孙,无责嫡孙女,或侄孙辈。上香三支,红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所有人一跪三扣。 30.执事将所有神主扯下,用黄裱纸包好。递于主祭。最后上香的人捧香炉。 31.将神主和黄裱纸纸钱香在化帛处燃烧。众人三跪九叩。送神。 32.祭祀完毕。 祭祀时在场,但不参与祭祀的人应回避。祭祀后所有祭品均可以食用,但是饭必须将碗反扣倒掉。 祭品的处理方式 祭品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燔烧 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关于天的观念还不明确,在各种天体神灵中,日神最受重视。甲骨文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可见当时每天都要举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仪式,且有在仪式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情。周代开始,对天的崇拜从自然崇拜中突出出来,朝迎夕送日神之礼不再举行,“祭天之礼,兼及三望”,即将日神视为天帝的属神,祭天时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据《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实际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它神灵也用此法,《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实柴”是指将牲玉等品加于柴上。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 灌注 祭地神使用。《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据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之灌地也。”可见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就能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为柄 ,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
瘗埋 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如《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用一璧瘗,糈用稌。”《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在《山海经》所列各种山神的祭法中,瘗埋占绝大多数。祭地神时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它祭品则要挖坑瘗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沉没 祭水神使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书中有帝尧沉璧于洛水以祭洛神的记载,这可能出于传说。但甲骨文提供的材料是确凿可信的。甲骨中有这样的记载: “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而且,用人祭河神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见。如“丁已卜,其尞于河,牢,沉嬖,”“辛丑卜,于河妾”。嬖妾就是作为牺牲的女子,将其沉入河中祭神,这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河伯娶妇”。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悬挂起来礼神。《仪礼·觐礼》说:“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也说:“祭山曰庪县。”《山海经·中山经》记祭祀“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即将祭品用玉悬挂起来。“投”就是将祭品投放于山中地上。《山海经·北次二经》记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用一雄鸡彘瘗,有一璧一珪,投而不糈”,即将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掷远处,而不陈列祭具。 祭祀的场所 祭祀,总要在某些地点举行。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平地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坛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我们了解了祭祀的对象祭品场所等要素,但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必须了解祭祀的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对于这些,我们将做进一步探讨。 天神 地祇 人鬼 昊天上帝 皇地祇 文宣王孔子 五帝:黄帝炎帝颛顼少昊太昊 神州四配:孟子颜回曾参子思 日月 社稷 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七十二先贤 二十八宿: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四渎四镇海 二十一先儒 司命 山林 武成王姜太公 风师雨师 名川 韩信 十二辰 宗庙祖先 七十二将 门户灶行中溜 城隍关帝文昌妈祖 其它宗教里的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家祭远祖设族谱,近祖设神主套。神主套内设三祖牌位,高是一尺,形如石碑,上书“×神主之位”,背面写生日忌辰。神主碑用黑墨写成,最后一个“主”字,空出上面的一点,择吉日请有功名的人用朱笔在“主”字上点第一点,这叫“迎神点主”。此仪式旧时十分隆重。陕北多在殡葬之后
举行。即把亡者的牌位放入神楼中,响吹细打迎回家中,由一有功名的人把神主的“主”字第一点用朱笔点过,然后将牌位放入神主套里,按时祭奠。 旧时家祭极为隆重,清光绪十年修的《高陵县续志》记载:庶士家祭之礼,于寝室之北为龛,以版别为四室,奉高曾祖祢,皆以妣配,南向,前设香案总一。服亲男女成人无后者,按辈行书纸位祔食,男东女西相向,事至则陈,已事焚之,不立版。岁以春夏秋冬节日出主 而荐,粢盛二盘,肉食果蔬之属四器。前期,主人及与祭者咸致斋。荐之前夕,主妇盛服治馔于房中。其日夙兴,主人吉服,率子弟设香案于南,燃烛置祭文,于堂北设供案二,昭东穆西,均以妣配,位均南向;设祔案于两序下各一,男东女西,东西向。 主人以下盥,奉木主设于案,设祔位于两序案讫,主人东阶下立,众各以行辈东西序立。主人诣香案前上香毕,率在位者一跪三叩,兴。主妇率诸妇出房中,荐匕箸,醯酱,跪叩如仪,退。子弟奉壶,主人诣神案以次酌酒荐熟讫;皆就案前跪叩,兴。子弟荐拊毕,主人跪,在位 者皆跪。祝进至香案之右,读祭文:“气序流易,时维四仲,追感岁时,不胜永慕。谨以庶品,粢盛醴齐,致荐岁事。以某亲某氏等祔食,尚飨。”讫,兴,退。主人以下叩,兴。再献,主妇荐羹饭, 三献,主妇荐饵饼时蔬,主人酌酒跪叩,均如初仪。毕,主人率族姓一跪三叩。兴,祝取祭文及祔 食纸位焚于庭。众出,主人纳木主彻,退。日中而俊,春一举。布席于堂东西北上。陈椅盏匙箸,如其人数,传祭食于燕器,热酒馔。族姓至,主人肃入序位,以行辈年齿为等,旅揖即席.,进 酒馔,酬酢如礼每进食,子弟间行酒三巡,长幼献酬交错,饮无算爵。汤饭毕,长者离席告退,主 人送于门外,诸子弟皆随以出,彻。仆人俊余,食皆尽。月朔望日,主人皆家众夙兴,启寝室,燃烛, 诣香案前,依行辈序立。主人上香献茶,复位,率众一跪三叩,兴,彻茶阖室,众退。若家有吉事, 主人盥洗,启室燃烛焚香,以其事告,行礼如朔望仪。庶人设龛,奉四世神位。主人率众行礼,主妇 治馔荐羹,日中众俊,朔望供茶行礼,告事,均与庶士仪同。县俗,士庶寝荐在除夕,寒食,十月朔 日,长至日,礼极简略。 家祭,逢岁时节令,焚香叩头,毕恭毕敬,是为常礼。此外,遇丧葬喜庆,随时祭告祖宗,还有 祖父母父母之生日忌辰也进行家祭,怀念亡者。
旧时,各宗族大都有祖祠,即老祠堂。随着时代的推移,子孙繁衍,族人议分祠祭祖,于是便有 了长门祠堂二门祠堂等。庙祭多在祠堂进行,各地祭祀不一。潼关冬至节庙祭盛况非常,祭品达五 间房之多,桌面摆设豪华丰盛,各种蒸馍花样油炸果品及各式糕点,还有大量纸扎花束之类,全 羊,全鸡,全鹅,海味,山珍,应有尽有,白昼黑夜,接连三日,祠内点巨型红腊烛,高悬多面宫灯, 张贴宽敞五色对联,中间供桌屏障,高悬宗谱,桌前摆列高达二尺的巨型纸匣牌位,祭仪繁多,主祭 者是族长,合族男子按辈分向祖宗叩头,缅怀祖宗之功德,夸耀后辈之威风,鼓乐喧天,热闹非常, 恭恭敬敬。如有不恭者,则剥夺其祭祀之权,或被驱逐,不能再入祠堂,此为一生之奇耻大辱。 陕北群众在结婚时也有祭祖仪式,有祠堂者,婚日,族人在祠堂里按辈分祭祖;无祠堂者,即在 主人院子里临时设立祖宗牌位,摆放供桌,供桌上献各种果品肴馔,焚香燃纸,族中男子按辈分, 依次向祖先牌位叩头。 清宣统三年《泾阳县志》:“旧族多建祠宇,壬戍后无存者,岁时伏腊,皆各就其家设位而祀。” 《同官县志》载:“祭无专庙,缙绅家间有之,余俱设木主一,祀其先于寝室。四时 之祭,独重仲春。男女皆赴茔拜扫,羊豕面食毕具,无者斗酒只鸡,焚香号泣。孟冬,设时食, 诣墓所以祭。其它如元旦冬至朔望忌辰,亦未尝不祭也,然仪节多略焉。” 《白水县志》载,一般家庭无祠庙,“而就家园隙地构数椽以妥先灵”,“乡民凡 遇元旦,多在县市中茶店酒肆悬先代影图,宰猪以祭。祭毕,则群饮分胙而散。” 庙祭最数清明节隆重。是日族中男丁都到祠堂祭祖,有的还在祠堂里备办宴席,俗称吃公饭,是 日还商议族中大事,尤其是对族中一些违犯族规的人和事,如“忤逆不孝者,偷盗淫乱者”进行处罚。 墓祭也为陕西人民十分重视。祖宗的坟茔有老坟和新坟的区别。老坟即同族共有之坟,新坟为族 内各支脉之坟。墓祭时,老坟新坟都去祭奠,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古训。1944年《米 脂县志》载:“岁时扫墓。每岁于清明端阳中元冬至。主人夙兴,具香楮,酒 馔,率子弟诣墓陈献品,上香焚纸钱,序立,呜炮再拜;并设酒香表于后土神前,行礼如仪。是日, 于家庙内设奠,仪式亦如忌日,礼毕,合家同食俊余。”光绪九年刻的《孝义厅志》:“凡民间少有 家庙,每逢节序,生辰忌辰近则祭于墓,远则祭于家龛。”
墓祭除了岁时节日进行外,家中有喜庆大事,也进行墓祭。《陕西通志》:“入学登科拜官焚黄等,乃于墓,则备牲设乐,请相礼赞行九拜三献礼。” 墓祭也数清明隆重。清明这天,族中男子先到家庙祭祖毕,然后到老坟地焚香燃纸,进行叩拜。 祭毕,把预先准备好的肴馔馒头酒浆分给族人,席地共餐。民国12年《兴平县志》:“清 明拜扫,作纸钱焚于墓所。姻戚以纸钱相遗,互相拜墓。”《高陵县志》:“清明前二日为寒食,家 长率子弟,妇女往祭坟,若有葬在去年者,则前一日祭,曰新坟。”《续修礼泉县志稿》: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凡丧未逾三年者,先奠祭之,名曰上新坟。至清明日,上坟烧化纸钱,先茔 有残缺者,亦于是日修补,名曰拜扫。”《同官县志》备酒 馔冥资上新坟,清明日,再备至祖先墓拜扫献新,并以五色纸剪长络悬树上,随风飘扬。”清光绪 三十一年本《绥德州志》载:“清明,家家皆谐先茔齐至坟前会祭,分餐俊余,为上坟会。”清嘉庆 十九年刻《汉南续修府志》载:西乡县“祭则元旦设祖先神主于堂上,元夜祭于门外,并神主焚之。 清明,祭于坟,男女少长成至。七月十五祭于门外,十月朔亦如之。”城固县“清明祭祖于墓,芟除 荆棘,挂纸钱。”洋县“清明上墓,长幼毕集”。西乡县:“清明日,男女上坟,各进新韭笋茗, 奠酒焚帛。” 陕西人民清明时除了墓祭祖先外,还有祭奠历史名人墓的习俗。南郑的纪信墓,城固的张骞墓, 洋县的蔡伦墓,勉县的武侯墓,白水的杜康墓,白水的苍颉墓,韩城的司马迁墓。绥德的扶苏墓蒙 恬墓等,尤其是黄陵的黄帝陵,清明时节必隆重祭祀,敬献各种祭品,宣读祭文,十分肃穆和庄重。 麻谷祭。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俗称鬼节,祭祀在黄昏。《高陵县志》“中元,祭先在 黄昏,仪如正旦,然后折麻谷以献,盖告穑事成也。”陕南也有此俗,中元祭祖,除焚香烧纸外,其 供品是以新的粮食麻,意在让祖先同享丰收之果实, 故谓之献麻谷。除了献麻谷还有让祖先尝新的习俗。庄稼成熟时,先收一点,做成熟食,先给祖宗牌 位前敬献,然后才合家食用。
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日,陕西不少地方群众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 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 魂。《临潼县志》:“十月一日鸡鸣,焚纸,献馄饨祭先,谓之送寒衣。”《高陵县志》:“十月一 日,荐馄饨于先人,仪如中元,又送寒衣于墓,即古履霜露而凄怆之遗也。”《周至县志》:“十月 朔日,设馔祀先,焚纸于坟墓,名曰‘送寒衣”’。《续修礼泉县志稿》:“十月一日为寒衣节,以 五色纸制成龛衣,焚之亲属墓前,名曰‘送寒衣”’。《渭南县志》:“十月朔日,鸡鸣焚纸衣,献 馄饨祀祖,谓之送寒衣。”《同州府志》:“十月一日,煮面饺祀先,焚纸衣裳,日送寒衣。”《凤 县志》:“十月朔日,家家剪楮帛①,皮可制桑皮纸,楮帛是用纸剪成衣服巾 带以祭祀祖先。作寒衣,诣祖茔焚送。”《定边县志》:“十月初一日,日寒衣节,夜晚皆用纸卷纸钱焚于门外,以送祖先。”《府谷县志》:“十月初一日,家人夙兴,持供馔及楮钱,五色纸为帛, 至门外焚,又至祖考前焚,名曰‘送寒衣’”。陕南一些地方,是日祭祖不在坟地,而是在各家房前 屋后的院落,路边撒上灰圈,将寒衣和纸钱烧在其中,以 示亡魂各取一份,互不争夺。 此外,大一点的岁时节令,都要祭奠祖先,如中秋重阳冬至腊日等,最数年祭隆重。 二初三等日行之。至普遍家庭,则元旦五更即兴,老幼着新衣,先 敬神,后拜祖先,然后拜邻里。”《中部县志》:“元旦,彻夜燃灯,焚香,设醉供五祀,祭祖先。” 陕南过年时也祭拜祖先,祭祖时尚有送灯的习俗。农历腊月月尽至次年正月初三日,在家祭祀祖先, 每晚要给祖宗坟茔送灯亮。每晚只将蜡烛点燃插在专为供灯亮用的洞穴即可。无碑耳的,要作竹灯, 一墓一个,用白纸糊成,点烛于其中,插于墓前。第二天清早收回,晚上再送。用意是让祖宗之灵也 和后代儿孙一样,明明亮亮,欢度春节。礼泉也有此俗,《续修礼泉县志》:“元宵节,比户皆悬灯 结彩,并在祖茔前燃纸制小灯,名曰‘送灯’。” 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即将迎来追思先人纪念
先贤缅怀先烈的清明节。人们以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当,由此引发的森林火灾也不断发生,不但对森林资源形成了破坏,有些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为了有效地遏制清明节期间森林火灾的高发态势,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清明祭祖这一民族传统习俗的前提下,红花尔基林业局电视台向红地区广大居民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二创新文明祭奠方式,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涵意。树立现代文明的祭奠观念,积极倡导鲜花祭奠网上祭奠植树祭奠挂纸压纸祭奠等文明方式祭奠,把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和善良愿望用更加环保自然的方式进行表达。 文明祭祀 平安清明 ,红地区广大居民朋友,森林防火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和每位林区居民,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森林防火工作中去,齐心协力,群防群治,为建设和谐新林区而作出积极贡献。 文明祭祀 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即将迎来追思先人纪念先贤缅怀先烈的清明节。人们以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当,由此引发的森林火灾也不断发生,不但对森林资源形成了破坏,有些还造成了人员伤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文明祭祀呢 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告诉你们吧: 1清明祭扫,重在内容,体现文明。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可以用鲜花代替烧纸祈福条网络祭祀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也可以用创作诗歌方式,来抒发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自觉做到祭祀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不随意烧纸钱,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可以改用家庭追思会鞠躬默哀等环保时尚的祭祀方式。 4创新文明祭奠方式,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涵意。树立现代文明的祭奠观念,积极倡导鲜花祭奠网上祭奠植树祭奠挂纸压纸祭奠等文明方式祭奠,把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和善良愿望用更加环保自然的方式进行表达。 二中队 各位领导同志们,亲爱的同学们: 当前,我们要在全区强力推进“大城市大开发大产业大枢纽大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打造重庆市能源基地工业重地旅游胜地,文化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力把綦江加快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渝南门户的发展热潮中,要更加认识和树立子如精神的包容与时不我待正气凛然融合发展匹夫有责的积极心态,投身发展洪流。
莽莽石岗坪,巍巍子如墓,子如精神与青山同在,与大地永存。作为一名金桥人,我们无比自豪。作为子如精神的 直接传承者,我们倍加荣耀。让我们秉承子如遗志,高举子如金字招牌,紧紧围绕镇党代会提出的“十二五”既定目标,精诚团结克难攻坚,为把金桥早日建设成为綦江区的“特色农业大镇民间文化之乡农产品集散中心湿地生态美镇”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做一名五愧于人民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发展的金桥子民。 祭父文祭母文 祭父祭文 维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谨以清酌时馐,致祭于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前,吊之以文曰:呜呼,痛维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
[新闻资讯]
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土。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昼夜奔忙。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惜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此人德,宜寿百旬。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沉思。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展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续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愚子 某某某 等 泣奠 祭母祭文 维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虔具素酒醴之奠,致祭于先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生死永诀,最足伤神。不幸吾母,一别辞尘。忆思吾母,克勤克俭。奉侍翁姑,恭敬孝敬,妯娌共处,相爱相亲。迨生永辈,苦育成人。筹谋婿娶,万苦干辛。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忙碌碌,以度长春。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沉思。胡天不祜,过早亡身。哀哀儿女,百喊不闻。薄酒祭奠,聊表微忱。愿母九泉有觉,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愚子 某某某 等 泣奠 祭岳父文祭岳母文 祭岳父祭文 维 愚婿 某某某 泣奠 祭岳母祭文 维 尊岳母某某老大人生于某某年某月某日,因病不幸于某某年某月某日与世长辞,享年某某岁。愚婿悲思万千,特致以追悼短章,泣奠于岳母大人灵前:思我岳母,幼遭失恃,童年孤苦,早适冷门,中拆雁伴,说不完历程艰辛。旧社会苛捐杂税,岳母孤寡一肩,挑起抚养婚嫁儿女重任,可谓呕尽了血汗,劳碎了筋骨!如今家财万贯,子孙三辈,生活幸福,寸草春晖,谁不赞岳母的大恩大德,谁不羡岳母造就的兴旺门庭!岳母年逾七旬,理应安度晚年,享受清福,然仍迟睡早起,为儿孙操心,岳母的勤劳美德,人人钦仰,我们永久不会忘记。岳母的一生,是勤劳艰辛的一生,是我们的榜样。 祭祀仪式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后,丧主奉死者牌位从坟上回到家里,在家里安放牌位时所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因为是从坟墓之处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哭,所以称之为反哭之祭。反哭之祭的程序主要包括二项,一是安放灵牌,需要注意的是灵牌的位次不能放错,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摆。二是哭祷,祈祷的内容为:乞求诸位祖先的灵魂,接纳新死者的亡魂,让他加入阴间家庭的行列,并经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顾。这一项是不能少的,少则达不到祭祀效 果。 虞祭 父母葬后迎接他或她的魂魄于殡宫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观点,死者下葬以后,骨肉归土,但灵魂没有归处,故行虞祭,使死者的灵魂也行以安定。据古礼,虞祭要举行三次。第一次虞祭在下葬当天举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后的第一个柔日举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个刚日进行。古代用天干记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 据古代的解释之所以如此选日子是因为:"柔日阴,阴取其静","刚日阳也,阳取其动也。"从而达到阴阳相合,天地适宜的目的。古代虞祭的具体操作,现已无从考察。 卒哭之祭 卒为终止的意思,哭指"无时之哭"。古代丧葬礼仪,百日祭后,改无时之哭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古代孝子从父母死到殡,哭不绝声;殡后居庐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称"无时之哭"。卒哭礼祭后改为朝夕各一哭,叫"有时之哭"。卒哭之礼于三虞后的一个刚日举行。古礼,士三月而葬,葬后又连续举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届时,要上祭品。纸钱,要哭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自己的不孝。此后行祭者就不需要"不时之哭",而只须朝夕一哭了。 祭 是新死者与祖先合享之祭,时间中卒哭之祭的第二天举行,主要内容是奉死者之神主祭于祖庙,因为祖孙昭穆相同,所以要附属于祖庙。不过 祭之后,新死者的神主仍需要还家,要等到大祥之祭举行后,才能正式迁入祖庙,在祖庙中才有自己的班次。 小祥之祭 小祥是指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祀。"小祥,祭名。祥,吉也"。这就是说,到了小祥之祭后,孝子可渐除身上的丧服,换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除去头上的丧带,换上熟丝织成的练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称"练祭"。小祥祭祀的重点是以练服代替丧服。 大祥之祭 大祥之祭是指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称"大祥"。在古代,儒家经典规定,卒哭祭后,孝子只能吃粗饭饮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后饭食中则可用酱醋等调味品。
禫祭 禫为丧家除去丧服的祭祀。禫,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禫祭时,在向死者叩头跪拜上供祭品烧纸钱之后,要宴请宾客。此祭举行后,丧事才算办完。丧家生活归于正常。 丧期中的祭奠仪式 丧期中的祭奠仪式主要有:设奠开吊三日祭作七等。现将其仪式程序分述如下: 奏哀乐鸣炮。乐止。 启帷行大奠礼。孝子匍匐出帷,起,就丧主位。如孝子哀恸过分,不能起立,可使人扶其站立。 有服者皆就位。按亲疏序列立于孝子之后。 上香叩首。香由甲授给孝子,孝子执香,叩首,再交乙插于香炉内。 再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三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献爵叩首。甲将爵交乙,乙再将爵献于灵几上。 果品叩首。甲将祭品中的果品交给乙,乙接过献于灵几上。 祭品叩首。方法同上,并唱各个祭品的名字。 主祭者读祭文。父死,主祭者为孝子,若孝子不能读可请别人代读,读后烧。 祭奠毕。丧主及陪祭者鞠躬退下,回灵堂后守棺。 奏哀乐,鸣炮,止。 开吊 在设奠之后到出殡之前,接待族戚亲朋前来吊丧,称为"客祭"。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该期间内选定一两日为开吊日期,告知亲朋前来吊祭。亲朋吊丧若按隆重礼仪,须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奠时请甲乙礼生分立灵案祭桌两旁,甲司仪,乙香献祭品。主祭陪祭者跟着礼生的司仪声行礼。仪式程序如下: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同祭者就位。各依次站立在祭桌前,面向灵堂,低头而立。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主陪祭者从原位向前一步,同祭者在原位不动,均随主祭者一同跪拜起立。上香,叩首。乙礼生将香递给主陪祭者,点燃后递还乙礼生插于灵桌香炉内,祭者叩首。如此三次,三上香完毕。起,平身复位,祭者起立,倒退原位站立。献三牲,献果品。有什么祭品,甲就喊什么名,乙依照喊声将各种祭品捧上祭桌摆列,摆完甲再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献财宝,献财宝,献财宝。乙将烧给死者的祭品递给主陪祭者,主陪祭者将祭品由下而上举,连续三次,然后放在灵前或焚烧。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奠酒,奠酒,奠酒!主祭者读祭文,也可由陪祭者代读,读毕焚烧。起,平身复位,孝子孝孙谢礼。 奏哀乐,鸣炮,止。礼毕。
三日之祭 关三之祭在葬后的第三天下午进行。相传死者在葬后的第三天要见亲人们一面。所以这一天死者的亲眷们要身穿白色孝衣,准务好祭品,主要是用米糕做的圆形"关三果"。来到坟前给死者上供祭品,烧香叩头,还要给死者修整坟墓。关三之意是此后死者与亲眷成为人鬼关系,"关三"之后,死者成为坟山上的新鬼。 此外,汉族许多地方有三朝接煞之祭,即在灵堂挂上白布幔,灵桌供上神主男女纸俑及杯筷香烛等物,请来的和尚道士在灵堂设坛念经,称为"打扫"。打扫时在死者房内设一座位,将死者临终时穿的衣服放在座位上,和尚道士对着念度人经一卷,念毕,焚烧衣服。据说这样就可超度死者,除去丧家的不祥之气。做七 "做七"是民间举办丧事经常举行的一种仪式。通常,"做七"要举行一种超度死者亡魂的法会,所以"做七"又叫"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斋仪"。举行法会的时间较长,最少为七天,多则可达七七四十九天。参加法事的僧道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做七的内容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在民间,"做七"之所以很普遍,是因为俗信人死后还会转生。从刚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期满后即再降生;若一期届满未得生缘,须再等一期;最多到第七期,必定降生。由于从已死到再生之间福祸不定,所以死者的亲属每隔七天要祭祀一次,请僧道替死者诵经修福,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头七"一般在死后的第六天举行,也有从第七天开始作首七的。 "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举行。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边,顶头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呼。 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幛语,字距要一致,如写挽联,则两边对称,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直接写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边顶尾写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称呼和悼词,如送祭幛者与死者系亲属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写姓。 祭祀禁忌 祭者禁忌 参加祭祀的人是有所禁约的。许多民族,例如彝族苗族怒族叶车族傣族佤族哈尼族鄂伦春族汉族等都有禁忌女人参加祭祀祖灵的仪式。祠祭不准女人进祠堂,墓祭不许女人上坟山。俗以为女人上坟祭祀死去的祖先,意味着家中无男子,会招致绝子绝孙。犯了罪被处以刑罚身体因此而留有残疾者禁忌为父母送葬,禁忌上坟祭扫。因为这样会"惭负先人"。被刑为徒者,愧负刑辱,深自刻责,所以忌上坟祭祖。
再者,又恐祖先亡灵见子孙被刑,痛惜感伤,不忍监祀歆享,所以禁止被刑为徒犯的子孙祭祀祖宗。汉族禁止任何不洁的人参加祭祀,包括有月经的女人,孕妇,产妇,寡妇,甚至连祭祀期间行房事者也不能参加。女人之不准参加祭祀祖灵,是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在死亡文化中的一个体现,民俗以为让不洁者参与祭祀,就必然要失去祭祀的诚意和效应,祖宗的灵魂会怪罪,降下灾厄。另外祭祀祖先,切忌请人代劳,不可转假他人之手,只有亲身供祭祖先,祖先才会高兴地享受祭品。 祭时禁忌人死埋葬之后,回到家中要立即给家神上祭,以安慰亡灵。汉族旧进墓祭新死者,一般于春季的第一个戊寅日前。后世祭祀死去的祖先,有了俗定的时日,一般在年节,清明七月半忌日等日子。 初丧时的祭祀又多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但在家中祭祀祖宗的,虔诚者可早晚随时祭典,关键的地,祭祀一定要遵从时日,而且要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坏人天晒网,对祖灵想起来了就祭祀一番,想不起来就不祭,那是会得罪祖灵的,是对祖灵的不恭敬,不笃诚。祖灵肯定是要怪罪的。至少,当你真正有了宗法观念的时候,再求祖宗灵魂保佑,祖灵是不会应允的。不但祭祀要及时,而且还必须做到祭祀准时。在忌日时节里拜飨祭祖,俗以为不能推迟时日,如果移前几天,还可通融,但拖后三天举行则万万不可。否则,祖上等了三天,还见不到有吃的有喝的供上来,便会对儿孙们失望,往往会叹口冷气而去。这口冷气,是"穷气"。家,便可能就要被这口冷气叹穷了的。 七七之祭典,也有许多讲究。河南山东浙江等地都忌讳"四七"到坟上去祭祀,大约是忌讳"四七"与"死七"相谐音的缘故。河南等地还有祭七避子嗣的风俗。如果死者有子一人,则一七不祭;有子二人,则二七不祭;有子三人则三七不祭,直至五七为满。否则对子孙不利。山东一带还有"犯七"之说。是讲逢七祭之日。正好赶上农历的初 七十 七廿七等明七,或撞上农历十 四二十 一二十八等暗七的日子。俗以为这是不吉利的,必须在祭祀时,往坟上插一白旗,以驱赶邪恶,避开讳忌。清明是很重要的祭典日,这一天不管如何忙,都必须上祖坟祭祀。总之祭祀必须经常保持和遵守时日,否则就不能达到祭祀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宗法观念惩罚。
祭仪禁忌上坟烧纸时,不能用棍棒挑动冥钞,恐将冥钞挑碎,祖灵不好使用,如果有的冥钞烧去一半,剩下一半未燃尽,也忌讳重新丢进火里去烧。俗以为,这留下的一半会变成钱财,是给活人用的,意思是衬衣 上想着子孙们。又说这一半叫"子孙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烧掉,否则,子孙要绝。上坟烧纸,要专心专意,不能捎带办其它事情。否则冥纸到达不了祖灵手里。对新葬者第一闪上坟祭祀,必须围着坟墓走三圈,回家时必须从其它道路返回家中,禁忌走来时的路。据说是为了防止死者的亡灵走出坟墓,跟随孝子们一同返家。人们敬祖的心愿完全是仿照着敬人的形式不表达 的,如果某种行为对活人是不尊敬的,那么在祭祀仪式的过程中,就不能把这种行为施用于死者。 特别是老年死者,更要毕恭毕敬。如切忌以手指划着灵牌或遗像,好像是指着祖灵的鼻尖数落似的,有轻蔑之意,将对鬼魂构成不敬之罪。在祖灵面前禁忌大声喧哗,发出笑声和放屁,要叩头致敬,焚香燃烛,表示默哀. 祭品禁忌祭祀的礼品,如果是女儿抬送来的要全部收留,禁忌退回其中的一部分,丧葬祭祀时,如果碰到了佛僧,道士,尼姑之类的人,必须将祭品的一部分与之饮食。俗以为这样做可以减轻死者的罪孽,使之升入天堂。否则,对亡灵不利,或将使之入地狱。一般来说,凡是人们自己食用的肉类谷类水果酒 等,都可献祭给祖灵,而那些人们自己不食用的,也多数是禁忌献祭神灵的。 祭地禁忌汉民族及其他民族对祖灵的墓地和安臵列祖列宗位牌的祠堂都十分崇敬。崇敬祖坟是因为人们以为,祖坟的好坏能够直接关系到后代人的穷达寿夭贫富凶吉;崇敬祠堂则反映着人们"乞福于祖灵"的信仰观念。这二个地方都是祖灵出没的地方,因而在祭祀之时忌讳乱说,乱坐,乱摸,乱动。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女人不洁观念的存在,祭祀祖灵的地方往往禁忌妇女进入。祭地还不能随便动土,砍伐,钉楔。汉族的"风水"就有这一说,认为祭地的土坎山坡为"土脉"是死者灵魂的归宿地,神圣不可侵犯,否则会断龙脉,得罪祖灵,会遭报应。墓地作为祭地,是不能在此随便大小便的。否则是要生病的。祭地禁忌的例子很多,其用意无非是为了保障祭祀重地有一个神秘的气氛和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以显示人与神之间的联络和沟通,使祭祀活动在虔诚庄严的气氛中进行。
祭祀禁忌祭祀的器具包括死者的灵牌像片祭祀的用具法师的法及法器等等。这些都是举行祭祀时要用的,因而都具有神圣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具有禁忌物品的意义,一般来说都是不能随意触摸碰撞的。白族人家中供奉的祖先的牌位,如果平时倒掉了,也不能随便乱动,必须要等到初一或十五才能移动摆好。汉满等民族家里供奉的灵牌都禁忌乱摸乱动,否则,便认为是对死者的侮辱。台湾一带有禁忌用苦苓木制作供桌的习俗,人们认为苦苓木名带一"苦"字,恐于祭祀的效果不到。 有的民族在祭祀死者超度亡魂进,需要用法衣法器,如做七时和尚用的木鱼,道士穿的道袍,要绝对禁止被污血等不洁之物所污染,也不准妇女触摸,否则会失去灵验。东北蒙古族祭祀主持人所穿的神服,所用的神鼓,在祭祀之前要焚香圣化之,祭后也要用香熏染,这些法器平时不能用,也不能随便带它外出。汉族祭祀时未洗手禁忌接触供桌上的香炉烛台花瓶杯盏等器,更不能触摸司祭人所用的法索剑符等。否则祭祀就要失效。祭祀时还禁忌跨越祭祀所用的一切器具。否则,就像在神灵面前拉屎撒尿吐唾沫辱骂祖灵一样,是对祖灵的侮辱亵渎。祖灵不但不会领供祭之情,还会怪罪人们,惩罚祭者。 祭事禁忌死者下葬之后的最初几天,必须在灵牌前一天到晚供奉酒食,并焚烧金银纸箔和纸钱,使死者在冥间衣食不乏。相传,人葬后三天内尚不能马上到达阎王处,暂息本地土地庙中,这三天内,家人每夜还得往土地庙送饭一次,并多烧纸,供其路上用,否则亡灵会闹得举家不宁。守灵期间,必须每天三餐行祭,酒肉相供。家族及亲友来祭奠时,祭奠时必须从筷筒里取一双筷子折为两截,一半放回筷筒,一半摆在供桌上,表示与死者分而食之,否则是要倒霉的。做七,头七一定要格外重视,大意不得,因为这是首次大规模祭祀死者,万事看开头,开头不好,亡灵会怪罪的。 再则,此日是死者上望乡台眺望家乡的日子,所以极为虔诚隆重,稍有不敬,死者即能发觉。因此这一天死者家属大多通夜不眠,身穿丧服,战战兢兢,唯恐亡灵不而降下灾祸。"六七"应由亲戚做,以应"六七不吃家乡饭"的习俗。这一天亲戚从家里带来各色食物祭品金银锡箔赶到丧家,供祭于灵前。"七七"要由儿女们一起办,而且应由女儿唱主角,嫁出去的女儿回家与兄弟一起祭祀父母,这对死者是很大的安慰。而且,如碰到刚好是女儿婚嫁的日子,做女儿的还须特别祭祀一番,否则必遭惩罚。汉族古代,家中死了人,守丧期间,大臣不能从政,国孝顺三处不呼其门。
男子去冠,把头发束成髻形,上系麻绳,手持驱鬼辟邪的哭丧棒守卫灵前,直至丧期结束才能折断,并扔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以表示对死者的悲哀之情。丧期之内,只能穿白色孝服,不能着有色彩的衣饰,三年内不能成亲,不能贴春联,不饮酒吃荤,不近女色,不作乐,不访友等,成为死者亲属守丧祭祀的规范。苗族下葬当天,死者家属不能搬动石头,恐怕压住亡灵,第三天要割肉去灵前祭祀。死者之子一月内忌耕作赶场和过桥。次年二月在家中祭奠死者,祭完后全都要躲进山洞。西藏米林县珞巴族博嘎尔人,父母死后,子女一年内不能剪发,额前刘海上系一条红色毛线,一年后去掉,才能嫁人。 高山族妇女在丈夫死后,如要再嫁人,必须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要准备丰盛的祭品放在死者的灵牌前,用一根丝线,一头系着死者的灵牌,一头系着生者,生者手撑雨伞,在灵牌前跳着,唱着:"不要等我,不要找我,我到别处去了;不要怪我,不要恨我,我到别处去了。"然后,把丝线扯断,一溜烟跑开,就算解除了婚约,可以重新嫁人了。否则不举行祭祀仪式就嫁人,那必遭亡灵化成的恶鬼的惩治。 “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2018年清明节 文明祭祀倡议书 “文明祭祀绿色清明”2018年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寄托哀思缅怀先辈祭奠英烈的传统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祭祀方式,破除祭扫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做文明有礼xx人,特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 二环保祭祀。自觉保护环境,提倡不用塑料花祭祀,做到不在公共场所烧纸烧香燃放鞭炮,不使用封建迷信用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为治污减霾工作贡献力量,在社会营造“环保祭祀绿色清明”的良好氛围。 四节俭祭祀。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孝老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孝敬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广大市民朋友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这个春风和煦的清明时节,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心怀感恩,珍惜生活,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为我县全面开启新时代“五城同创”工作新局面,实现“生态强县大美xx”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xx县文明办 2018年3月22日 蒙古族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奠: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祀: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由一柄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因而亦称“四斿哈日苏勒德”“镇远哈日苏勒德”,汉语曾称黑神矛,黑纛,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哈日苏勒德祭坛所在地叫“苏勒德霍洛”。由苏勒德达尔扈特守护供奉。苏勒德祭坛,是高一尺的平台,周围用木板竖立而成的围栏。举行祭奠时,常用黄色布料或绸缎围在外边,因而围栏俗称“什拉库列”。 窝阔台祭奠: 窝阔台系成吉思汗三子,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了大汗王位。据传说,窝阔台在去世后,有他的肩胛骨流传于达旗展旦召地区,并有部分达尔扈特牧民一直保护着装有窝阔台肩胛骨的银箱,当地牧民保留了对窝阔台的肩胛骨进行祭奠的习俗,达拉特这一名称就有可能源自于此。 十三阿塔天神祭祀: 兰天神代表着“灾难之主”,支配着风雪灾害损失和收益等,因此,人们把牲畜的兴旺,打猎的收获,远征作战的胜利都归功于“阿塔天神”的保佑。所以古代的蒙古族便开始祭祀阿塔天神。 萨岗彻辰祭祀: 拖雷伊金祭奠: 位于鄂托克旗沙日布日都的成吉思汗季子拖雷灵帐遗址,原是祭祀拖雷的地方。拖雷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的人,几百年来成吉思汗圣火一直在这里传承,这里的祭祀,主要是祭祀圣火,具有特点。在这里建立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鄂托克旗的一大亮点。 蒙古族祭驼: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
成吉思汗胞弟,史称卓赤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公元1164年生,1227年春病逝。哈萨尔自幼随其兄铁木真,为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统一蒙古汗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萨尔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将神射手。哈萨尔部后裔自古以来有祭奠其祖哈布图哈萨尔的传统。哈布图哈萨尔的舍利陵随四子部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多次西迁,终至择落于原乌兰察布盟的中心地带,新宝力格苏木境内安放至今。 青城寺祭星: 青城寺蒙古族祭星”为敖汉旗四家子镇青城寺所独有,每年正月初八晚,蒙古族群众自发来到青城寺,祭祀星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翁根毛都祭祀: 祭泉: 骆驼祭火 :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祭火: 祭火,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因为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 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在锅灶或在火上烤脚。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辞或请喇嘛念经。 木华黎祭祀: 察干苏力德祭祀: 察干苏力德汉译名叫九鼎白徽,由原鄂尔多斯乌审察哈尔哈然图克钦户设坛祭祀守护,位于今乌审旗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陶高图滩北侧叫阿拉布尔的地方。察干苏力德祭坛由主鼎苏力德游使苏力德及护卫苏力德神戟三部分组成。 祭祀发言稿 欢迎同事欢迎词 欢迎员工欢迎词 欢迎老师欢迎词 欢迎词与欢迎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