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机械制造装备,为何不发展单人飞行机械翼和装备?
这种想法并不新鲜了,其实在人类航空发展历程中早已出现过这样的设想,并且早就进行了工程尝试,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实用价值非常低,以至于各种方案都被放弃了。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美国贝尔公司方面就提出了也研发单兵火箭飞行背包装备,装备给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伞兵或者海军陆战队,这样在向苏联领土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时,就不需要搭乘登陆艇向海岸线机动了,而是直接从海军舰艇上“升空”,飞向苏联海岸线,然后降落进行作战。
根据这一设想,贝尔公司的工程师摩尔利用双氧水为燃料,研发了这种火箭式飞行背包,并成功进行了试制和飞行试验,结果显示,把人带起来飞行没有问题,但是却有两个方面的致命缺陷:
第一、飞行时间太短,只有不到20秒飞行时间,后期延长到60秒,由于自身重量的克服全部依靠火箭推力,没有像飞机那样的空气动力方式辅助,这样短的飞行时间完全没有军事价值;
第二、飞行速度也太低了,不过20km/h以内,飞行高度只有10米,飞行速度越快,单兵的操作就越困难,毕竟这玩意不是飞机,没有飞机那样的操作舵面,此外,普通士兵的素质又打不到飞行员的水平。
过低的飞行速度、过短的飞行时间,让这种飞行装备升空之后,几乎就是苏联方面自动步枪、高射机枪最好的空中靶标,战场生存能力实在是太低了。
因此,这种产品在试飞 成功之后,还是被美国军方放弃了。说的露骨点,美国五角大楼再有钱,也不会傻到投资这种没有意义的项目上。
现在随着小型涡喷发动机的技术成熟,一些公司也推出了新一代的飞行背包,甚至还配置了一个背负式短翼,这样能够借助空气动力来进一步延长飞行时间。最为典型的产品就是美国JetPack Aviation的新型JB-9型喷气背包,这种背包采用10加仑航空煤油作为动力源,最大飞行时间达到10分钟,飞行速度最大达到160km/h,飞行高度距离地面最大可以达到3000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飞行背包都是以单人使用为主要目的,并未考虑军人需要携带的作战装备和弹药、个人防护装备等,说白了,这种东西就是一个高大上的个人玩具,不具备实战价值。
截止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采购这种装备装备部队,因为如果要运送全副武装的士兵,这种背包没用;如果只是运送单兵,那么这玩意的运输效率没有专门的运输机或者直升机更好;如果是用来对地作战,这玩意飞到敌人阵地上空,那就是一个“笑话”。
所以,离开地面的装备还是得依靠专业的飞机或者直升机,其他的东西都是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为什么创造与魔法不能造熔炉?
创造与魔法不能造熔炉,这是因为创造与魔法的基本原理和能力并不包括创造有机物品,尤其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设备,如熔炉。
创造与魔法主要是通过能量和元素的转化来实现一些物体的产生或改变,但它并没有涉及到机械工程或物质加工的知识和技术。
所以,创造与魔法并不能直接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设备,熔炉这样的装置需要经过精密的设计、加工和组装过程,与魔法的领域并不相符。
然而,创造与魔法在很多其他领域仍然具有卓越的能力,如创造食物、修复物品以及施展各种法术等。
俄制武器和美制武器谁更强?
俄制武器不如美制武器的一个梗,是从海湾战争开始的。当时做为中东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使用全部是苏制武器,被打得魂飞魄散,毫无招架之力。于是从此便有了俄制武器等同于粗制滥造的说法。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武器也要看用在谁的手里。
我们知道,世上最赚钱的贸易就是军火,西方为卖武器,总是拼命诋毁他国装备,他们拿战争当做自家武器广告,狠狠大赚了一笔。当年苏联达到的技术巅峰,在装备上完全可与美国齐类比肩。
苏联解体后,俄制军工体系支离破碎,加上经济失血,进入了长达20年的恢复期,部分装备出现了大幅度落后,如美制五代机F-22于2005年入役,俄苏-57到今年才开始装备,且在隐身性能上要差F-22一大截。
俄制武器外销不得不以吃老本度日,不过,经过多年积蓄力量,一些装备性能已大幅度赶将上来。其中家中几朵奇葩很靓,正在大幅外销。
如S-400防空系统,要力压美国一头,受到国际市场欢迎。常规潜艇“基洛”以及改进型也很是火了一把,苏-27系列战斗机,成为俄最赚银子的装备。
2019年集中亮相六款先进战略武器,万里巡航的“波塞冬”,高超音速武器“匕首”和“先锋”,可以制衡的重器“海燕”和“萨尔马特”导弹,以及“佩列斯韦特”激光系统等,基本稳固了美俄战略武器均势,个别武器还具引领性。
在传统兵器方面,俄罗斯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下一代坦克T-14“阿玛塔”,有先进的武装直升机米-28N和卡-52等;前沿武器方面,俄在叙利亚实战测试了几百种新型武器,从战斗机器人到无人机等,应有尽有,体现了俄罗斯装备的整体技术进步。
如今俄罗斯,作为唯一一个可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强国,不仅家底厚实,而且随着新武器的不断涌现,日益表现出相当的实力,说落后还有那么一点点,但无论是谁,也不敢无视于他。
木牛流马原理?
作为农村生活过,使用小推车的人来说,根据我的理解,木牛流马就是特殊版本的小推车。
手续史书上说400斤,汉代的一斤大约只有今天的一半,250+克,因此一小推车大约推的重量就是100公斤。
100公斤,大约就是今天普通家禽3袋饲料的重量,一袋饲料80斤,略有出入。
这个重量,用小推车运输没啥问题,实际上我在家里偶尔推过400斤。
事实上如果,路面平整,没有陡坡,能推动600-800斤,当然你的车要能受得住。
今天的农村地区的小推车一般都是这个样子,用钢管焊接而成,我家有完整的切割机,电焊机,因此我家的独轮车是我父亲自己制造的,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的调整,前后经过了大约30次重新调整,改动,是的,你没看错,30次,这个小车的复杂性超过的我的想象。
最后终于变成一个十分好用的小车,省力好控制···反正农村里面我是再没有遇上更好用的小车。
技术难点在于,轮子的位置,轮子的位置将直接决定车辆的轻重,轮子靠前,十分沉重,轮子如果太靠后,你推车的时候需要下压手臂,防止翘起来,当然,也可以通过装卸货物的前后来调解。尽量平衡的状态特别省力。
这种独轮车最沉重,也难操控,绝对不能运输重物
推臂的间距决定这小车的操控,间距越大,操控越容易,因为推车上的重量越大,你需要调整的力量越大,如果间距窄了,很难操控,容易翻车。太宽长时间容易疲劳
支腿的高度需要调整,支腿是重要的刹车,下坡时候需要靠支腿压在地面上制动。
我家的小车用了20年,在农村里几乎天天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路窄,险峻,高坡,这些特点决定着,唯一的工具就是独轮车,并且还需要改进
一只部队,人手一辆独轮车,每个人推两百多斤的粮食,我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重量,以前我爷爷需要交公粮,从乳山走到烟台市,一天,每人400斤,不过路况平缓,因此在山路上每人推两百斤粮食,是合理的。200斤粮食,一般的坡我都能推上去。也好控制,不容易翻车。
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
我猜这个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一种独轮车,如果让我来设计一款独轮车,应该和图片上的不同
我爷爷那一辈,独轮车是全木头结构的,包括轮子,结构有相当的合理性。
首先是它的轮子大,轮子越大越野性越强,通过性越好,小沟小坎更容易过。并且这么大的车轮,可以直接上台阶,独轮车上台阶应该应该变成拖行,拖上台阶。
如果支腿可以调解长度合适,可以推上台阶,台阶前,下压让轮子抬起来,由于杠杆作用,这个力量不需要太大,然后交替移动支腿,让轮子上了台阶,然后抬起车,依次上台阶。
用今天越野车的术语来说,离地间隙越高,离去角越大
当年的木牛流马轮子应该更大,以应对蜀道的险峻。如果坡度更大,可以两个人前拉后推。
这样一队士兵,每人一车,遇上陡坡,前拉后推,就有通过的可能。
如果装载得当,平路应该是十分轻快的。
到了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后勤依然需要这种独轮车的运输。
这种结构扛左右不平衡的能力很强,说明操控性比较好,注意推手脖子上的力带,十分管用,所以结构有相当的合理性。并且翻山越岭,通过性很高。
有时候,我看解放军机枪班组,心想,应该配个独轮车,运动速度不慢,并且能搬运更多弹药+筒子,有效缓解火力不足恐惧症。
注意中间的弹药手,三箱弹药,手里还有一箱,是最重的,扛枪的最轻,因为到了阵地开火需要一定体力,但是弹药手,到了战位就没有事了,可以休息。
我军53式重机枪带有一个拖轮车,是两个轮子,在平的地面上拖行还是非常省力便捷的,由于这个拖轮车就是机枪架子。上面的护盾防护效果出奇的好,央视测试连大口径狙击步枪都能没击穿。不在于它的钢板厚,而是钢板安装方式,一侧是悬挑结构,子弹击中后,钢板变形抵消了能量,如同你用脚踹门,如果是门关上,你可能踹破,但是如果门是半开的,一踹,门就会开,抵消能量。
双轮车不还用,我当年做了一个双轮车,就用了一天就放弃了
在城市铺装平路上双轮车好用,在乡下土路,双轮车无法使用,路面倾斜,立马翻车···
53重机枪在野外拖行不太好用,主要是轮子太小,两个轮子的距离可以调解就好了,平路无所谓,土路,轮子之间的距离变小
还这种就差不多。
跑题了
至于木流马的使用中又一次重要的记载就是,似乎锁住了,有个机关。蜀军被袭击,敌人无法推走。
我想了一下,唯一的可行方式就是,在车轴出设一个销子,古代没有轴承,轮子中间的木轴是主要承重,我猜蜀军可以紧急拔掉了这个轴,没了这个轴,车根本就无法使用了。
这个轴可能形状还特殊,一时半刻做不了,另外,这个粮食应该是一个木槽子装的,不是袋子装的,这样,车不能推了,也没袋子装粮食,运不走。
所以不要想太复杂,一定是独轮车
其他任何复杂结构都无法在崎岖的山路上使用,另外要注意古人的措辞,古人觉得能省力就已经是很好了,古人说的不用力,应该就指的是省力,不是咱们今天认为的完全自动机械化行驶。
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一样,例如人类第一次发明汽车,当时时速换算过来才19公里/小时,但当时人们形容,汽车“不可思议的飞快,一小时竟达到惊人的19公里”
我现在唯一的疑问是,为什么从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都没有发明独轮车?直到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商周是有战车的,天子万乘,车都是两轮的····
我不信民间会没有独轮车,难道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是肩挑?不过也有可能,因为独轮车虽然简单,但是还是需要相当的木匠才能做出来。
这一点实在是有点想不通····
关于【为什么说机械制造装备】和【为何不发展单人飞行机械翼和装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