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机械制造公司招聘,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谢邀!菜鸟觉得考研最重要的是坚持!至于带给我什么,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努力的结果不一样,得到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考研贵在坚持。
想必有过考研经历的同学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剩者为王”,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准备复习考研的时候,那些坚持了几天的人就放弃,这是一小撮人。到研究生网上报名的时候,又有一批人不报名。报名了现场确认的时候,又有一批人放弃了。有些是放弃,有些人压根就不知道还有现场确认这么个说法,所以在懵逼状态中就没有现场确认。还有一部分人在考研前一周放弃的,觉得自己考不上,干脆就不去了。放弃最多的是考研英语考完,有一大波学生放弃,导致最后的专业课考试就那么几个人。可能菜鸟说的有些夸张,但事实确实如此。所以,考研最重要的是坚持。
第二,读研是一场精神旅行。
可能大家在读本科的时候,觉得上大学太爽了,天天可以玩游戏,睡觉。但在研究生阶段可能这个愿望就会落空,因为会有人催着你学习。一是你的导师,二是怎么毕业。虽然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但现在这话有些过时了,还真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还很多。所以,不能再这么得过且过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延期,毕不了业。因此,哪怕是为了毕业,也要硬着头皮让自己学一点东西。所以菜鸟说这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这个旅途可能会很坎坷,也会有坦途,这需要你把好方向盘,大方向得有,要不然你就会过得很迷茫。
第三,毕业后有了多种选择。
到本科毕业之后,你可选择的工作空间可能会很小。其实真正的就业面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宽广,总是会为没有一个好工作而烦恼。但读到研究生毕业,你突然会发现自己选择的范围就会很广了,以后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大,这其实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有关。还是需要认真考虑一下。研究生毕业的工资待遇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也是比较好的。因此菜鸟建议,如果可以最好能考个研究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还是很有利的。
我是菜鸟,感谢关注!
你们有经历过5659分挂科吗?
首先要强调的是,大学挂科对自己的将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都在为期末考试科目挤出时间,早起去图书馆占座,埋头苦读吧!
争取不要挂科!
挂科有风险!作弊需谨慎啊!
为何有如此一说呢?
自从上大学,有一种说法叫“不挂科,不逃课,不拍拖是不完整的大学!难道真的是酱紫吗?你挂科,你有理,你胸大,你先说!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一句豪言只是学渣用来自我安慰的,其实他们对挂科这事也是很焦灼的,因为他们深知挂科的影响。
那挂科到底有多大影响,我们来慢慢深究:
1、失去学校保研资格
影响指数:95%
保研:即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你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被学校推送去读研究生的一种情形。
一般来说,每一所大学都有政策表明:凡是具有挂科前提的学生,学校会取消其保研资格。虽然说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政策,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学校明确规定,有挂科经历者,无保研资格,哪怕你重修过了也不行。
2、失去转专业,奖助学金,入党评审资格
影响指数:70%
对于这三种情况,每个学校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定:对于奖学金与助学金来说,有些学校规定具有挂科前提的学生,不得参与奖学金与助学金的评定。不过也有一些学校,对于助学金的评定比较松,就算你挂科还是会允许你有申请助学金的资格,只不过奖学金可能就行不通了。对于转专业来说,如果你挂科,代表着你的专业课水平还没有达到转专业的资格,也就意味着你不能够转专业,但这并不包括你的补考成绩。对于入党来说,党员都是优秀的!如果你挂科!代表你不优秀!既然你不优秀!那就不能在学校入党!
3、无法顺利毕业
影响指数:60%
大学里每一门课程都有学分,不同的课的学分数值不一样。只有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挂科后如果补考又没过,那就意味着拿不到该课程的学分了,只能重修再去争取学分。
学分制是一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只有修满学分的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管理制度。只有学分积累达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你挂科,代表着你拿不到这门课程的学分,这种后果就会导致你毕业时学分修不够,那就意味着毕不了业,拿不到毕业证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补考,但是大学里的补考最是烦人,又不想复习又不会做,拖拖拖拖到大四才考,更是没时间又没精力,所以趁现在有时间赶紧去图书馆温温书,加把劲!
4、错过满意的工作
影响指数:50%
当你大三下学期或者是大四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比较好的公司要求都比较高,除了要求你的学校等级之外,还会参考你的学习成绩以及挂科记录,比如,进行公司网申的时候,你填写的简历上需要告知你的学习排名。如果成绩靠后,恐怕初审都难以过关。不少地方招人时,需要查看学生的成绩单,假如有挂科出现,一定会对找工作有影响。
就算有些招人单位对学习要求并不是特别看重,但是成绩好总比不好要来的更加好,机会也会更加多!
5、挂科导致作弊,作弊导致延毕
很多同学因为怕挂科,或者是挂科之后要补考怕不过,就会在考试之间偷偷打小抄,甚至各种让人惊叹不已的作弊技巧,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现在的大学考试就是因为越来越不严格,作弊人数上升,于是教育部明令大学教务办严厉打击期末考试作弊的学生,一旦你作弊被抓到,那后果就不只是上上小黄报或者被警告了,而是有可能直接被罚延迟毕业!挂科需谨慎,作弊有风险!
最后,我建议,虽然大学的挂科是很常见的一种事,但是还是有绝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有挂过科,你们也别再听信“不挂科是不完整的大学”这些鬼话,珍爱生命,远离挂科……
机械应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方向有哪些?
机械行业不缺人,缺的是人才。如果你认真学了,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适合你。
08年我机械本科毕业,当地招聘起薪平均1200,甚至有900元找技术员的——待遇还不如去搬砖——本省两大民营机械企业招人,2500起薪,招五十个去了五千个人应聘。
然后我跑上海入职一家台湾企业,起薪1800需要大量加班。我最多一个月签了240个小时的加班,收入刚刚过5k。工作一年期间差点瞎眼一次,差点断手一次,手上脚上受伤无数次,因过度疲劳骑单车撞人一次,撞栏杆二次。
于是跑路。
有网上前辈提携,去了一家it(非码农),进去起薪就是3k5,每天8小时,周末双休。和之前每天12小时周末基本无休天上地下。而我在台企时的加班,在我和同学吐槽时,对方评价:你起码有的加班有的钱赚,比我们拿死工资强多了。
拿一个月死工资多少钱?在湖南一千出头,二千算运气好。而能拿死工资的已经算混的不错。
运气不好的同学南下广东,在08那个坑爹年份,进一个厂子老板跑路,再进再垮,半年被换了三家厂。最终黯然回到湖南考了个公务员。
至于我,3500那个工作干了3年后跳槽。第一次翻倍,再跳一次加薪60%,现在13k税前。我在同行里混的算比较差了,有跑到腾讯后年入30w的,也有混创业公司拿了小千万期权股票就等几年后兑现的(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基本上年入10w算平均数,20w中等偏上。
坚持干机械的同学,现在月入过w的一个没有,月入5k一只手数的过来。混的最好的是跑深圳从修手机卖手机到开手机店月入10w,已经开店开厂当老板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因为不赚钱呗,大家纷纷用脚投票了。
不光不赚钱,还有断手断脚残疾一辈子的风险,还有隐性下岗的风险——我有几个同学因为企业效益差已经被通知停薪留职半年回家洗地煮饭了。半年后没转机就要失业。
为啥会这样?因为机械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轻工业市场高度竞争。激烈到啥程度?山寨品牌的数量在淘宝下降严重,淘宝很多杂牌家电黯然消失,大量廉价产品集中在几个品牌。高大上的名牌行业打出狗脑子,国际名企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的一家又一家。
重工业市场更要命,轻工业投资一个亿大家高呼狼来了,重工业投资一个亿投产都未必够资格。
说白了,机械行业有钱才是爸爸,钱是稀缺资源,劳动力不是。设计行业顶级设计师一个人撑一个公司不是新闻,顶级工程师和工人……唔,可以参考感动中国系列那些干一辈子全家清贫的案例们。
当年工人阶级老大哥的时代,优质工人福利高工资高,包医疗包子女教育包养老,大家打破头都挤着去当工人,还出现了父亲退休儿子顶班的奇葩政策。
现在到处鼓吹中国崛起中国工业世界第一了,当工人的人反而少了。为啥?因为大家不傻啊。
知乎键政局们可以讲工业讲情怀,冒着残疾丧命危险的不是他们,穷一辈子的不是他们,干不动了被老板扫地出门的更不是他们。一方面享受中国实力蒸蒸日上的快感,另一方面鼓动学机械的去牺牲——抱歉,学机械的再傻也懂用脚投票。
中国需要工业么?当然需要。工业重要么?当然重要。但这和我们学机械的有啥关系?
首先,为啥大家转行?简单的答案是没钱。
二十出头刚出大学,大家想的是怎么马上挣钱,让家里持续失血的教育投资开始回本,刚毕业大家的期望值都很低,能糊口能租房能上网,啥工作都能将就。
等过上几年,眼瞅着到二十岁中段了,恋爱,结婚,父母衰老后的养老等问题渐渐浮上水面。很多学弟在熟悉了企业后往往会对自己未来有个判断——我继续在这个企业干下去,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很遗憾,大多数高等教育的机械系毕业生往往是悲观预期。这是转行的源动力——大家不认为继续从事相关行业能让自己解决未来问题,于是用脚投票去个有机会解决的行业。
其次,“机械行业存在哪些问题?”这个命题太大,不是我这个机械逃兵能说透的。我只能结合我个人经历,讲一讲“机械系毕业生为啥很难在行业内混到高薪”。
大家定义的机械专业,按我自己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来说,学到的是机械原理。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很难独立设计工业产品,进行工业优化。
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一般从技术员做起,先维修机械,将知识和实践互相结合。等有一定的经验,再从使用优化—零件优化—设计优化……走上“在实践中提炼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循环升级路线。
资本社会决定价格的是“稀缺”。下层的技术员在每年无数毕业生涌入求职市场的现况下,稀缺性约等于零,这决定了新毕业生不可能有很好的待遇。机械是个吃经验吃悟性吃年头的行业,从入行到基本熟悉,快的一年,慢的几年。从熟悉到精通,五年算少的,等摸爬滚打将自己练成稀缺的业内专家,十二十年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
唔,苦熬十几年换三四十岁后吃香喝辣,大家也不是不能接受。可惜换不来。
上层的位置有限,你技术好,不代表你必然能获得回报。说难听点,前面有二十年的老机械等着上位,大家技术差不多凭啥选你个十年的?看着老高工技术好薪水高,倒退十年人家拿着寒酸薪水苦哈哈的等位置呢。
投资成本高(十年二十年低薪),回报低(老来才有高薪),风险大(工厂工伤早不是新闻,熬一辈子高工啥高薪没有的老师傅一大把)——换了任何理智的人能走都会走。
那么,为啥机械工资低?答案是全世界大多数机械行业从业者工资都不高。
我之前解释过:机械是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分工极细。
再厉害的机械大牛也没法一人将工厂运作起来——作为生产环节的某个链条,在劳动力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个人能力对于薪水提升幅度相当有限。记得“稀缺”么?除非高技术附加值的垄断行业,机械从业者很难获得高薪。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朝号称世界工厂,其实大量覆盖的产业是利润最薄的中低端。高端基本被美日欧占据,领先幅度十年以上。大家都见过几十美刀一把的螺丝刀,几百美刀一个的进口零件,不得不说除了品牌效应,人家独此一份的价格你要么不用,要么乖乖付钱。
美日欧领先十年以上的科技,换句话说未来十年内中国机械从业者很难有收入大跃进。即使熬到国朝超英赶美,收入大跃进的也只是部分行业。
机械行业服务于工业,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换句话说就是给人踩的。国朝大量培养了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造就了世界工厂,同时也压低了普遍薪水。作为国家而言这是好事,对个人而言是灾难。
房价学费医疗,三座大山之下压死多少人?年轻时没房没车没女朋友;中年出不起孩子择校费,爹妈医疗费;老境颓唐积蓄菲薄,遇到点绝症啥的坐等入土……
我相信知乎里不少人会科普啥医疗资源有限,发展中国家需要为国牺牲。问题是坐办公室国务院的认为我们是数字,我们凭啥为国买单?
当年国家包一辈子,大家做螺丝钉也能保障基础生活,苦点累点穷点无所谓。现在个人归个人了,国家的请交给国家。国家没有权利保障我们,所以我们也没义务为国献了青春献子孙(教育产业化,不就是拿钱买教育资源嘛)。
这些就是我当年转行的初衷。我很喜欢机械,要不也不会报这个专业。只是我不想当大国崛起的基石被人踩一辈子,在笑贫不笑娼的年头老来被人当教育材料:“看,这个傻逼!”
回答一些个人问题:Q:为啥不分享职业经历?
A:不太好在陌生人中分享具体的公司。不过知乎上现实朋友和网上十几年的朋友都不少,我几次跳槽的同事和老朋友们都在。保证经历真实。
Q:机械转互联网咋转的?能指导么?
A:遇到贵人,运气好。从小喜欢新奇,混互联网成了高度网宅,省下饭钱去网吧。其他人网吧打游戏,我出于爱好刷一晚上论坛贴吧,四处找感兴趣的互联网新闻等。没想到当初作为爱好的经历被贵人提携,转型互联网。
Q:机械毕业,就业时去其他行业有啥建议?
A:简单的说,去考虑你能带给老板啥。现在网络发达,搜集信息容易。搜集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在简历中针对这点阐述。任何上级都喜欢主动思考的下属,不需要你给出点石成金的建议,只要你愿意思考就有培养价值(刚好这是机械系的长项)。没人拒绝一个思考怎么给他带来利益的人。之后就看个人命运和努力了。
Q:答主自己学校low学的差,进不了好地方怪机械行业不行?
A:作为机械行业跑路者,确实没啥底气评价机械系好不好。在某些人看不上的学校里,别说出类拔萃,倒数找我快得多。比我强力的同学一抓一把。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学习碾压我,为人处世,思维深度,乃至学习基础和长相方方面面吊打我这个废材。
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坚守在机械行业,这也是我对机械行业从业者充满敬意的原因之一。
说真的,我真心觉得他们中的任何人如果和我干一个行业,收入草割我毫无压力。
我这个废材坐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沾光,他们却拿相对低得多的薪水,公平么?当然,机械前辈们的境界我没法理解,我也承认我low,所以跑路了。
Q:同学/学长/老师告诉我收入如何如何,认真做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A:地区不同,企业不同,学校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如果你从业收入能让你满意,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从事机械行业对人很有好处。没有机械学科带给我的这些财富,我很难说能在互联网行当立足(其实现在混的也一般)。到今天为止学到的知识都还老师了,但当初培养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等依然让我受益。
Q:答主不要太急功近利,年轻人锻炼为主。
A:不是我们急功近利,时代不给我们坚持的理由。我刚到上海,张江房价7+,没几年8k,1w……现在那边房价快3w了。当年和同事说起上海房价骇极而笑,现在听说陆家嘴附近房子千万起已麻木。爱咋咋地。
我家所在的小城市,毕业前房价1k,毕业后房价3k,一年年水涨船高,现在已经8k+。要不是跑大城市+跳的还行,老家首付都攒不出来。
说真的,正常的年轻人没几个觉得能毕业当马云当盖茨,无非求个努力几十年攒点家产,未来有个老婆,孩子不用走咱们老路。结果跪求房奴而不可得,越是攒钱首付差的越远。
房子能继承,大不了挤一挤,可教育咋办?
我读的那个省重点高中,读书时择校费1w,毕业时这个价码已经到2w了。今年一打听,普遍4-5w起,分数不达标还不要(本地人均工资2k-3k)。而且自考名额一年年萎缩,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这年头手机日新月异,啥校园暴力、殴打老师、高中教室情侣.avi……一搜一大把。万一孩子不到公费分数线,你是愿意出几万块让他去省重点,还是送去混乱的学校天天烧香指望别学坏?
顺带一提,学校差距马太效应化,当年高大上的市重点,没升成省重点都已呵呵化,全成了闻之摇头的热血高校。医疗就更别提了,小城市医疗都上国务院计划了。所以归结到底还是银子的问题。
Q:答主不爱国。
A:我很爱国,所以尽量努力不给国家添麻烦。
以上,希望对学弟们有所帮助。 对依然坚守机械行业的前辈、同辈和后辈们表示由衷敬意。
(以上资料有机械知网整理于知乎,仅给读者参考)康熙时就有人发明了最早的机关枪?
谁说戴梓发明了机关枪的?
有些东西,略微考据下便知其不妥。
戴梓发明的东西,只是其后人戴亨对纪晓岚说的故事,除了一段文字外,既无实物也无法证实。
后世一些好事者将此事过度放大,吹嘘成了“我大清居然有人才能设计出机关枪!”
言外之意,大清康熙皇帝太沙雕了,竟愚昧昏聩到不识神器,简直令人扼腕!
我还注意到,不少自媒体号拿上面这张图说事儿,似乎在暗示这个就是“我大清”发明的机关枪?
挺误导人的。
这是丹麦人设计的麦德森机关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著名装备,也是人类最早的轻机枪。
麦德森机枪设计年份可追溯到1890年,1902年完成了基本定型,1904年装备丹麦陆军,随后大量卖往全世界,大清买来不稀奇。
最早的机关枪算是1861年发明的加特林机关枪,这时候是咸丰十一年。时间反着走,上面还有道光、嘉庆、乾隆、雍正才到康熙,隔了几辈人呢。
加特林机关枪1874年才引进中国,这时候是同治十三年,我大清还有光绪朝、宣统朝就完了。
加特林刚刚开发的年代,后膛枪也才刚刚得势了没多久。
1841年,普鲁士军队也才刚刚装备德莱塞击针式步枪。
1850年代,出现了金属弹底壳的边针打火弹。
1850年代以后,随着波特、博尔丹、伯克赛式中心发火的出现,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金属定装全弹,也出现了“斯宾塞连珠枪”这样的速射武器。
“斯宾塞连珠枪”仅能做到7秒打完12发弹,每分钟打出14发,这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康熙朝的枪械是什么样的?戴梓生在公元1649年,逝于1726年,最得意的时候是1667年为康熙造出“冲天炮”。
1667年还是个燧发枪和火绳枪并处的时代,刚刚过去的欧洲1618-1648 “30年战争” 基本还是火绳时代。
在一个全金属弹都没有的年代,吹“机关枪”?怎么“机”得起来?
而且,当时的人并不知晓“火力”的概念,对射速的需求也没人想象的那么大。
受枪的精度影响,即便是“排队枪毙”,大部分时间仍以白刃战为主。
欧洲人倒是早在火门枪时代就尝试开发了各种连发铳和多管铳,但无一例外被历史所淘汰。
比如上图这个“Puckle Gun”,这是英国一个律师詹姆斯·帕克1718年发明的武器,它实际上是个被做成连发炮的燧发左轮手枪。
帕克枪在那个时代已经足够精巧,但它仍然是把手动武器,打一下就需要人去转动一下。
还有1851年比利时人开发的Mitrailleuse连发枪,这东西比加特林早出现10年,采用多枪管设计,装完弹后能连续打出多发子弹。
后来比利时人又开发了Montigny mitrailleuse,法国人也开发了Canon à Balles,这些早期机枪都与加特林差不多,人们并没有将它们当做压制武器,而是视为“1人当多人用”的方便工具。
有时候,它们的编制属于炮兵,由炮兵专职操作。
更早的燧发枪、火绳枪时代,人们怎么解决连珠问题呢?只能增加枪管。
它们是这样的。
和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上图的多管连发枪14世纪就已经在使用了。
英法百年战争中类似的“管风琴枪”设计络绎不绝。
连文艺复兴时期的达文西都设计了自己的管风琴枪。
玫瑰战争中,1455年时勃艮第士兵制造了这种多管武器,拿来打兰开斯特军。
14世纪波兰人开发了更重型的对装甲骑兵用多管铳,将其驮在马车上,可组成144管的大杀器,古代的金属风暴。
所以,无论是让1667年的戴梓去发明机关枪,还是让康熙去“赏识”机关枪,这基本都不靠谱。且不说他发明的算不算机枪,西方在古代都已经走到前面去了。
而且,虽然我并不否认中华先辈的聪明才智,但这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戴梓的发明能被世人所知,还多亏了纪晓岚。
纪大烟袋与戴梓后人戴亨认识,听戴亨吹了段“连珠铳”的故事,便记录在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中。
这《阅微草堂笔记》是什么好书?通篇道听途说、诡异传说、野狐仙怪,有的东西只能算是历史的一种参考。
事实上,有关戴梓的故事,基本靠这本《阅微草堂笔记》,全文在其卷十九《滦阳续录一》第十三段:
戴遂堂先生,讳亨……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究不知何术制作也。
太长,删了一些,感兴趣的自己去扒,又不要钱。
其中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戴亨说他小时候看过先人造了杆“鸟枪”。
“鸟枪”,即当时的鸟嘴铳,因枪托呈鸟喙型而得名,是当时中国很普遍的一种火绳枪,明嘉靖年抗倭时开发的老武器。
鸟枪的身板不大,结构非常简单,所以光凭这个结构就能证明,它与机关枪搭不上边。
不说别的,仅鸟铳的枪管加工技术,就不足以承担其连续28发的射击。
“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这倒是有点意思,它制作了一个上部的弹容机构。
“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
这也算说明了其工作方式,它有两个配对的机关,扳第一个时候火药铅丸自动掉进枪筒,扳第二个则可以激发。
而且可以肯定这不是火绳枪,而是“石激火”的燧发枪。
但是,老实说看过这段后,我有9成把握认为戴亨是在找纪晓岚吹牛逼,至少他对火铳是一窍不通。
当年的燧发枪发射需要遵循严格的步骤。
先要用通条清理枪膛,然后倒入相应分量的火药,继而塞入弹丸,用纸堵住,拿通条怼实。
最后还得拧燧发机簧,再倒出些火药在引火药池上,如此才能开始瞄准击发。
要按戴亨说的,戴梓造的枪自己能掉入弹、药,那他是如何解决28发弹药的分装上膛问题的?
这些枪弹没有用通条压实,也没有当时很关键的通条清膛动作,除非戴梓发明了定装底火弹药,否则不可能实现所谓“连珠铳”。
洋人为何开发了那么些多管铳?除了枪管的耐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装填。
而且,28发的装药量,又是怎样做到安全储存的呢?那可是四面漏火的燧发枪。
所以,要我说呀,这事儿就跟华佗给曹操治头风一样,什么利斧劈颅,取出风涎,明明不靠谱的事儿,却非要被些文人传得言之凿凿,多有唏嘘。
嗯,我也可以取个问答标题——“东汉时就有人发明了开颅手术,为何曹操却弃之不用?”
关于【哪里有机械制造公司招聘】和【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