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为什么难找技术,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不喜欢从事机械加工制造行业?
参加过几场生产制造企业的招聘会。很少有年轻人参加车间工人的应聘。大都是一些中年人居多。或者是一些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想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这种情况。不是哪一个生产制造企业所出现的情况,而是具有普遍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01
机械加工制造是需要从业者的技术能力,有的要具备资格证书
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很多的岗位要求,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才能胜任。有的需要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招聘人员的范围相对较窄。一般是学校专业对口类的应届毕业生。另外就是有一定的岗位经验的。也就是这类岗位不是生手就可以直接上岗进行操作的。只有少数的岗位,是一些简易的工作流程,不需要任何的经验,但也必须要培训上岗,保证工作期间的安全性。
02
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主要以“车间”为工作环境,不受年轻人欢迎
因为机械制造的特殊性,工作地点主要在车间进行工作。这种工作环境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比如,机器产生的噪音大,空气化境较差,甚至有些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工作条件较差,比如冬天和夏天,都因无法解决气候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机械制造企业。
这些工作环境,一定不会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工作环境。这是必然的一种现象。
03
工作流程枯燥,乏味,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
因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工作流程需要,很多的年轻人会认为是每天几乎重复一个动作。工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这不符合年轻人的性格特征。自有喜欢钻研的,热爱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少数年轻人能够坚守岗位。
04
薪酬考核不理想,晋升的机会少
虽然从事机械制造的工作环境不想,又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这类岗位的薪酬并不高于企业的其它岗位。有的是低于其它的岗位的。比如,有人问及收入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我只是个车间工人。待遇问题,是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作苦,待遇还低。
另一个方面这类岗位的工作人员,晋升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一般都是按照工龄的长短才能得到晋升。比如从基础的车间工人,到组长,到车间主任等,都需要较长的工作年限才有可能晋升。很多的年轻人是经受不了时间长的考验,而放弃此项工作。
05
就业观念的影响,追寻潮流方向就业
年轻人的就业观,很多是要追寻潮流的主导观念。有的认为进入实体行业没有前途,目前比较有发展趋势的,是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认为在这些行业赚钱快,是未来的趋势。有的是认为器械制造这些行业,本来就不是年轻人的行业。即使,不去互联网行业,进入销售行业,服务行业等,都是年轻人可以去尝试的行业。而且认为这些行业具有挑战性,机械制造行业比较古板,没有活力,这些具有偏见的就业观念,让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机械制造行业。
06.
社会就业方向对年轻人的引导出现偏见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机械制造,社会就业方向的引导也会出现偏见。比如在高考填报志愿就可以看出,互联网专业与机械制造类专业,都会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家长,就不希望从报考类似的专业,它们会认为这类专业毕业去向,就是当一名工人,最高成为研究员。社会对机械制造这样的职业规划,存在的偏见,让年轻人不原因从事这样的行业。
总结:
我们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原因。这五个原因是:机械加工制造是需要从业者的技术能力,有的要具备资格证书。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主要以“车间”为工作环境,不受年轻人欢迎。工作流程枯燥,乏味,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薪酬考核不理想,晋升的机会少。就业观念的影响,追寻潮流方向就业。社会就业方向对年轻人的引导出现偏见。
(完)
友情提示:本文为个人原创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谢绝转载。
专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学生就业具体的做什么工作?
这是两个专业,但又是两个紧密相连的专业,而自动化专业应用比机械制造应用要广泛的多。
首先,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并且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没有之一。
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强大其实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又是这个国家工业最基础的领域,基础扎实了就能建万丈高楼。这两个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自动化专业,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工业门类,也就是说只要是工业领域,都需要自动化专业的人才。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越好,职业规划需要考虑几个方面:势、道、术。
势,就是看国家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制造业大国就是当前国家以各种长期的战略,工业各领域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已经是世界潮流,更是国家崛起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高精尖机床、电子工业、军工业领域需要这两个专业的人才是大量而长期的。
道,也就是规律性的东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规律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乃至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可或缺,并且是需要科技技术不断提升。这种迫切而持久的需求,使得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机会必然就会多很多。
术,首先是你在学校里的打下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学校里的课程内容知识一般都是滞后的,但是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方法,这对于你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与研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你确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后,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份职业计划书,到百度里去搜一下《职业计划书》借鉴一下他人的经验,结合自身兴趣与特长来做一份自己的职业计划书。对实现自己职业目标需要拥有哪些方面的条件做一下罗列,然后分阶段按步骤地去实现它。
建议前几年可以从基层做起,多多从事一线的实际操作,让学校学的理论找到一个可以验证的应用思维的通道;之后一定要锁定一个自己擅长且喜欢的领域,要设定阶段性达标的目标。职业规划越具体越有价值,也就是一定要做到量化自己的目标。另外,由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以及5G的迅猛发展,建议你可以考虑你的专业与这些领域相结合的信息,以便获得更多利于自身发展的通道。
总之专业比较好,符合国家政策与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你如果喜欢仙言俗语职场干货的分享,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对这个话题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在下方点击“评论”分享你的智慧。
为什么有的博士生能发几篇SCI?
作为研究生导师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发表科研论文,一方面是对其科学研究结果的整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其毕业的硬性标准之一。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其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尤其当博士们在高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单位求职时,对他们科研水平的主要考量标准就是其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这种对发表论文的评价不仅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入职,而且还会与他们入职后的各方面待遇直接挂钩。因此,科研论文的发表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尽管科研论文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非常重要,其发表却非易事,研究生们发表论文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非常风光,名下高档次文章扎堆,有的研究生却苦于论文无法发表而迟迟不能毕业。从个人角度而言,其中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不同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领域发表科研论文的难度不同。要知道,只有具有一定完成度的研究成果才能够被整理、并总结形成科研论文。或者说,当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能够自成体系,并取得一定结论的时候,相关实验数据才可被汇总成研究论文。这就使得论文的发表与有效实验数据的获取直接相关。而对于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向而言,实验数据的获取难易度差别很大。例如,有的研究实验周期较长,有的研究实验成功率较低,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有效实验数据获取上的困难,进而直接影响研究论文的形成和发表。此外,科研论文的发表还与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热度”或者“被关注度”有关。一般而言,科学期刊会对热点研究领域保持较高的关注度,这就导致具有较高热度和被关注度的研究方向更易于发表高档次论文。相对而言,一些传统研究方向发表同等档次的论文则较为困难一些。
其次,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其科研论文的发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一方面,这个学习过程较为漫长,短则三四年,长则六七年,而且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而非导师的督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们的学习状态差异较大。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强,因此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例如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学习勤奋努力等。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状态可以帮助他们高效率地积累实验数据并迅速形成论文。有的学生则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畏惧困难、学习方法不得当、甚至懒惰不自律等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研究进度。这些学生自然很难获取有效实验数据,其论文的发表更是另当别论了。
总之,由于客观研究方向以及学生主观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别,博士研究生们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千差万别。虽然现在国家目前不提倡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去给博士研究生们贴标签、论高下,但是投入许多科研经费、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之下,科学研究没有任何的成果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老师、学校而言都是说不过去的。
为什么还有国家造不出来?
从你的提法,我想你应该是个小白(没有冒犯的意思),所以我试着用最简单、最概念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飞机发动机的原理的确不是太复杂,第一架喷气发动机飞机更是早在1939年就出现了。那这么多年为什么飞机发动机的制造还是只掌握在寥寥几个国家手里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原理与实际的问题,比方最简单的完美几何体-圆球体。我们在脑海中或是电脑绘图里都很容易生成一个完美的圆球体,可实际上要制造出一颗近乎完美的圆球体却是极其困难。
这个是由一群顶级工程师和技师组成的国际团队于2008年制作了一对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硅球体。硅球体是以纯度为99.99%的同位素“硅-28”制作而成,为了获得最高纯度的硅,科学家们特意使用了前苏联用来提炼铀、制造核武器的离心机。然后经过多次的尝试才把硅片制成硅晶体。前后用去五年的时间,花费了200万欧元。其精度达到即使把硅球体放大到地球大小,它的圆周误差也不会超过五米。说这个小故事是想表达原理与实际,以及他的制造与成本的关系。
所以我们看一个航空发动机最基本的构成,其结构就像是一个两端都开口的圆筒,从前端吸入的空气经过压气机、燃烧室等一系列内部结构,变为高温、高速燃气从后端喷射出去,产生向前的反推力。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涡轮叶片。为什么?因为燃烧后的温度越高所得到的推力也就越大,代表发动机的性能越好(才有商用价值)。所以涡轮必须要工作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三高严苛环境,但是这样的要求使普通的金属材料就像蜡烛一样软化。因此我们就要开发出新的镍基、钴基等超耐高温合金,然后光材料也不够还要开发单晶铸造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温度。接下来还开发陶瓷的热障涂层以提高到新的极限。事实上发动机发展至今已是涡轮前温度达到1850~1950K,大大超过涡轮叶片材料本身所能承受的温度,但是聪明的工程师还是设计出一项技术,在涡轮叶片上打出一些小孔并引入冷却气流使其在叶片上产生一层气膜,隔绝高温的同时也能带走叶片上积聚的温度,使叶片正常工作。这个还只是关于涡轮叶片发展的原理概况,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话则更为复杂与精密。
其实不止涡轮叶片,航空发动机是一项涉及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机械、密封、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设计航空发动机,就是要在各种苛刻、甚至互相矛盾的约束条件下使性能得到最大发挥。是经典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艺术。
当然以上提到的还只是制造能力的部分,这种高技术高资金投入的产品一般没有累积的普通国家连0到1的门槛都跨不过去。但我觉得真正制约研发制造出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的因素更多的是商业垄断。比方说如果目前世界上的主流发动机经过美英法七、八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8代产品(假定的公司内产品迭代,非指技术分代),那一个起始开发发动机的国家能马上制造出哪一代性能对标的产品?4代?5代?假如这样的话在开发出能与主流产品对标的发动机之前,都是没有商业价值的,这三、四代差距的研发资金只能国家用自己的财政去填坑,而且你的开发进度还要足够快(要有人员与技术的储备)才能赶上美英法的主流产品。能有这个财力与人力的国家世界上已寥寥无几。更有甚者,开发的航空发动机最终要整合入某型新飞机的研发中。虽然一般这二者是分别开发的,但实际上却会相互制约。一个新开发出的航空发动机要如何说服另一个国家的飞机设计采用呢?要知道飞机制造因为高可靠性的硬指标会在导入新发动机上显得相当保守。最近的波音737 max灾难便是因为导入一型新发动机所产生的设计变更失误所致。所以在开发发动机之前国内还要有自主的飞机研发制造工业。由此可见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商业门槛之高。
目前中国先与国外成熟供应商共同开发新商用飞机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国家有了自己的飞机工业之后,航空发动机开发才能变为可能。路阻且长,因此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之花”。
最后的图为1970年,通用电气的J85-GE-17A涡喷发动机
关于【机械制造为什么难找技术】和【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不喜欢从事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